监理行业的生存现状如何?
监理受业主聘用,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关键的监督管理作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监理这个岗位在国外是工程师级别,地位很高,普遍受到建设单位的认可和尊重。但在国内,却对监理褒贬不一,甚至相当一部分颇有微词。理想情况下,监理是工程质量和建筑竣工的重要保证。高质量、高完成度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管部门都希望看到的。四方对监管的要求和态度应该是相对一致的,但现实要复杂得多。
国内建设监理在现实工作中的实况
首先,虽然建设方出钱聘请了施工监理,但因为近些年出现不少监理企业与施工企业串通一气降低或简化监理程序,导致豆腐渣工程屡有出现。他们大多更愿意相信自己而不是监理。另一方面,在很多情况下,代表国家标准的施工监理对甲方来说有些“碍事”,有些时候甲方为了节约成本想降低工程质量,监理不配合的话也是很麻烦的。在建设方看来,监理更实际的作用在于,面对可能发生的政府监管部门的处罚,监理可以凭借其人际关系为甲方节省一些成本。
设计师是对监理抱有最大希望,但失望最大的群体。建筑师自然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够高质量地实现,所以迫切希望监理能够尽职尽责。但现实情况是,建筑师在现场发现问题后往往无法通过监理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监理要么对建筑师的诉求视而不见,要么让建筑师找甲方理论。许多与建筑质量有关的问题都在类似的推诿中不了了之。此外,建筑师经常发现监理与施工单位关系密切,使得设计方对监理的服务质量和道德颇有怨言。
还有一些监理企业的监理工程师以吃、拿、卡、要的形式向施工企业索取一定财物的情形违规行为。目前这种现象在工程监理领域普遍存在,主要做法是监理工程师为了达到索贿受贿的目的,拖延签证时间,故意叼难等办法,向施工企业加压力,要好处。施工方知道甲方不信任监理,所以施工单位更倾向于与监理保持“默契”的合作关系。甚至愿意为此花费一些成本,因为与“默契”所节省的成本相比,在监理个人身上的投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至少在建设单位和施工方发生纠纷时,监理可以站在中立的立场,不至于让施工方太被动。
国内建设监理的生存状况
目前国内建设监理的生存环境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的相继颁布,建设监理的法律地位得到确立,其权利和责任也得到明确规定。但在现实中,监理在建设工程中往往沦为一种摆设,处于名存实亡的尴尬地位。监管的法定职责与其实际作用相去甚远,职业道德扭曲。究其原因,制度设计是根本。
监理是监管法规的代言人。另一方面,监理是建设方雇佣的,所以建设单位的意志直接决定了监理在现实中的价值地位。然而,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的要求与监理人员应坚持的专业立场之间存在冲突。不能说关注甲方建设项目是否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标准,但其重要性绝不可能超过项目建设进度能否按计划进行,申请的资金能否顺利拨付,投入的资金能否尽快收回。如果监理太过严格,很可能会延误工期,会让甲方利益受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沟通不到位,不仅会得罪施工单位,还会让甲方怀疑监理的工作能力,可谓“惹祸上身”。这使得监督者常常在恪守职责和为了生存而敷衍了事的价值两极之间徘徊。所以大部分监督者选择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大问题就讲和”的职业态度。
这种态度直接导致监理市场价值的丧失。同样也体现在监理工程师的工资上。众所周知,监理一般待遇都很微薄,但监理也是要生存的。既然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获得合理的收入,那就只能通过别的办法来寻求自己的出路。于是就产生了与施工单位结成利益联盟,帮助甲方或施工方应付政府监管部门,从中获取利益等生存模式。施工单位一般喜欢用项目所在地的监理单位,因为当地的监理有更深的地域基础,能为甲方提供更多的“便利”,建筑师也经常抱怨施工监理有名无实,经常和没有监理的施工单位混在一起。
监理行业的未来
作为一个合格的监理是需要很多专业知识和工程经验的,注册监理工程师也是工程考试中工作年限最长的。但由于行业发展空间的制约,大部分有能力的主管选择转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同时,低收入水平难以吸引后备人才,进一步导致我国建设监理队伍老化、素质低下,形成恶性循环。
近两年监管体制改革不断加快,取消强制监管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监理从业者对此忧心忡忡,认为取消强制监理将意味着监理行业整体的消失。对此我们不必过于担心。
实践证明了监理制度存在的意义,别说短期内不会取消强制监理,就算监理制度取消了,监理也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不会被完全消灭。总而言之,监管的尴尬地位既有历史原因,也有行业跟不上时代快速发展的自身原因。作为监理企业,要加快创新改革步伐,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