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体制化!为什么会越来越离不开工地?
一提到体制化这个词,你是不是首先会联想到公务员?其实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一部经典电影里——《肖申克的救赎》,里面老布因为被监狱体制化,离开监狱后适应不了外部的环境,而选择了自杀。电影里对体制化这个词有很形象的解答,“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你来细想一下,工地是不是也是如此?起初你恨他,然后习惯他,最后依赖他。我们都知道,工地的工作环境是相对封闭的,一年365天中,360天都在工地工作,长期打交道的群体基本是项目部的工作人员、自己的同事、劳务分包、工程监理等等,偶尔可以接触下政府监管部门、甲方集团机关、设计、造价、审计等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但就算是这些跟项目相关的参建方工作人员,很多现场的朋友也接触不上。
工地如果是在市区的还好一点,有机会切换不同的环境,但大量的应酬会压缩你的时间,应酬的群体是谁?还是项目部。如果工地离市区有百里远,那完了,工地就是你的世界,你所有的习惯养成、信息认知、人脉关系都是这个环境带给你的。当你想要离开的那一天,你可能会发现,你不知道转行去哪儿?你想转造价,你想转设计,你想搞BIM,但是这些相关的工作,它的前景怎么样?又要怎么学?这个时候你需要找一个人,或者找几个人去问一下。但是你会发现,你找的人他也在找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为什么说在工地待的越久就越离不开工地?其实我们都知道,土木工程行业的工作有经验鄙视链,工作十年的工人看不上你一个20岁刚毕业的大学生,感觉你啥都不懂就会瞎指挥。这种经验鄙视链不仅显示在工作上,还显示在工资条上。央企基本上是按照一定时间段进行涨薪的。当然了,三总五项这个说法也是有根据的,职位也是看工作年限的。
你现在可以试想一下,当你27岁成家了,每个月还着房贷、车贷、家庭开销,在工地工作五年的你,摸爬滚打混到了总工的角色,这时候你还走得了?有位朋友离职,他项目上有几个同事跟他说,工地这么好,为什么要走?然后我就问他,他们的年纪和相关的学历,他说基本上都是30岁以上。然后我回了一句,那很正常,他们没有办法,他们必须习惯。
那怎样才能避免被工地体制化?百度百科给的答案:第一,坚持学习,不断学习和体验新事物;第二,多和体制外的世界进行沟通;第三,对未来心存憧憬,做好生涯规划。我很认同官方的答案,但是顺序我会进行颠倒。个人认为,第一点应该多跟外部世界进行沟通,认知面扩大后,选择面会变得更加宽广,而且会更加果断。第二是心存憧憬,做好规划跑路,什么时间跑,规划很重要。最好的跑路时间是大学毕业压根儿不进,或者是在工地待两到三年。那三年后能不能跑路就取决于最后一点坚持学习。
学什么很重要,有了三年的工地经历,施工经验肯定是妥妥的没有问题,有的人会用三年的时间看书,考一建、考二建,我认为这种行为你不太好跑。有的人,会用三年的时间学一门跟工程相关的技术,比如说造价,比如说设计,或者是说BIM,我相信三年的时间学一门技术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同时这个技术在你的施工经验的加持下,会给你带来一个好的报酬。当然了,三年时间你也可以选择考公,如果考公上岸的话,那就更值得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