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绿”色变?我们的建筑真的在变“绿”了吗
近期,一场围绕“绿色环保”的议题常常出现在公众视野,“海南立法推动绿色建筑”、“湖北率先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多区打造城市绿洲”等受到大家关注本是好事,但小编发现:自然景观、节能、可持续发展,这些本该被视为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空间需求,如今被一些从业者利用“绿色”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去贩卖自然。
绿色建筑的概念,早在六十多年前被提出
绿色建筑的概念最早是由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作为对建筑环境性能衡量的一个标准。 绿色建筑要求在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个方面达标的基础上,不断采用适合的新技术,让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若问什么是绿色建筑?如果单纯在脑海里浮现的仅是“栽花种树”的建筑场景,那说明你并不了解绿色建筑!强调一下,绿色建筑并不是指绿色的建筑,它指的是能够达到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因此它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高度人造的“绿色”,别让“喜欢”成为负担
从微观的层面来看,一提到绿色建筑,许多人都喜欢栽种各类植物在建筑中。但现实是栽种过多的植物可能会存在结构隐患、昆虫、气味的问题,甚至衍生植物栽种管理问题等等。“哇!这里全变样了!”特别是近几年,小编经常会听到这种感慨声音。但是这种高度人造的“绿色”,需要日后大量的能源使用和维护,导致绿色成为了一种负担!
举个例子,据上海世博会的资料显示,城市主题馆墙面绿化成本在1000 元/m2左右。加上技术开发经费、施工承建方利润、后期养护费用,使综合成本翻倍。这就是为了盲目追逐绿色的代价所承担的昂贵成本!因此,资本家们为了控制成本,不少建筑采用假绿植做装饰。例如成都假日酒店屋顶花园绿化,为了控制后期维护成本,就大面积采用人造PE材料和塑料制成。美其名曰是丰富城市的俯仰景观,实则是将所谓“绿色环境”变成建筑的遮丑布!
绿色建筑认证,如今成为金钱堆砌的产物?
为何现在随处可见获得各种“绿色建筑认证”的建筑,细想觉得事情并不简单。就如建筑耗能居高不下的罪魁祸首的写字楼,昂贵的大面积玻璃幕墙、大进深得平面设计,从而增加了室内照明和通风量需求的,例如伦敦小黄瓜,它被设计成一个利用开放式平面自然通风的高层建筑,但考虑到安全和成本因素,将本可打开的窗户被改成了封闭式的,这让本来的设计变得没有意义了,使整个通风变得更差,从而导致人工通风系统消耗能源增大,试问“绿色”意义何在?
在当下,许多所谓的的绿色环保建筑都是基于金钱堆砌的产物,与设计本身已无太大的关系。绿色建筑认证变相地赞同了出价越高、设备越好,则建筑的舒适性、可持续性就越好的理论。这让本该被视为最基本需求的空间从建筑中被剥离出来,挂牌兜售,明码标价。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绿色建筑发展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还不成熟。据小编了解,新材料和绿色建筑可以有效减低建筑能耗,为城市黄姐住房紧缺、提升入住率,而且节省运营成本,环境友好(经认证的可持续建筑可提供高达 30% 的能源成本降低)。2012年以来,我国开始加大对绿色建筑的力度,相关鼓励政策相应出台,争取到2025年,不论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 3.5 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 0.5 亿平方米以上等。
总而言之,为了绿色,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利益共享,我们应根据目前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加以重视,结合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降低建筑行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才会如大家所愿,绿色建筑也将是人们未来所追求的建筑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