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0年,我国建筑业的格局是什么样的?
建筑业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行业,某种意义上是一部人类发展史,在最近20年里我国建筑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经济总量突飞猛进、建造效率屡创新高、业务模式不断创新、城市建筑迅速发展,在经历近20年的野蛮生长之后,当前我国建筑业具备六个特点:
1.行业规模大。
2021年建筑业总产值29.3万亿元,同期我国的GDP总量是114.4万亿元,建筑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25.6%,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2.从业人员多。
2020年建筑业从业人员5366.98万人,同期我国就业人员74652万人,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7.2%,与此同时,建筑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3.组织模式落后。
我国建筑业主流的组织模式是DBB模式,即设计–招标–施工模式,这种模式下最大的问题是设计与施工分离,设计顾头不顾尾、施工顾后难顾前,从而导致了行业的碎片化。
4.竞争格局固化。
当前建筑业的竞争格局相对固化,主要是企业属性、企业体量导致了当前建筑市场的格局、阶层固化,大型国有企业拿大型项目、标志性项目,中小民营企业靠效率取胜,阶层跨越越来越难。
5.管理水平粗放。
建筑业近二十年的发展的基础是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大量的机会,近二十年来建筑业作业模式没有质的突破,人均效率没有大的提升,管理粗放,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6.企业发展趋同。
大量企业在战略上趋同,只要到了一定的规模,基本的战略选择就是多元化、一体化、全国化,千企一面。总的来说,建筑业的特点是大而不强、核心竞争力不够。当然,政府相关部门也看到了这一点,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及住建部近几年来的举措来看,我国建筑业未来发展方向是以工程总承包推动设计施工融合、以资质改革推动市场化竞争。
那么,未来我国建筑业的格局是什么样的呢?
中国建筑市场企业数量为10.4万家,从业人员5427.1万人,行业总产值为36058亿美元(按2019年汇率计算)。我国建筑业的企业数量少、从业人员多、企业规模大、人均效率低。
从企业大致分布来看,大概接近5万家的总包型企业,以及与之数量相当的专业型企业,劳务型企业很少,大概不到1万家,也就是说,我国的建筑市场企业分布呈现的是“丁”字型结构,没有形成“倒三角”结构,且不是说这其中很多的专业型企业、劳务型企业也在谋划着向总包型企业转型。
建筑市场竞争分析:成熟市场竞争必然会出现一种现象——“马太效应”,也就是市场会出现两极分化,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市场集中度会提升。当前中国建筑市场的“马太效应”已经显现,以八大建筑央企为例,从2019年开始,八大建筑央企的新签合同额占比在迅速提升,至2021年,其新签合同占比接近40%。
我国的建筑市场目前正处于顶峰,但大规模的建设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美国建筑业的今天就是我国建筑业的明天,从中美建筑市场的对比,可以预判我国建筑业市场的未来。
未来,由我国建筑业企业构成
1.由三类企业构成:专业公司、工程公司、综合型企业集团。综合型企业集团由多个按照行业划分的工程公司构成,这类企业不会多,有可能在100家以内;工程公司专注于行业,具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这类企业数量也不会多,有可能在1000家以内,这类企业有可能是全球型的、全国型的,也可能是地区型的;行业内大量存在的是人数不多的专业型企业,这类企业的数量应该要在99%以上。
2.企业需要明确转型方向。大量的企业需要走专业化公司这个方向,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省市建筑业主管单位在研究“专精特新”工作,建筑业大量的底层企业也要走“专精特新”的道路。而当前设计院在1000人–2000人、施工企业产值在100亿元–500亿元的这类企业目前最为尴尬——向上走,往咨询或者工程公司方向需要下定决心,彻底转型,转型的困难很多;向下走,往专业公司转型也不甘心,各方也交代不过去。
3.转型的紧迫性还是比较强。我国建筑业什么时候会变成美国建筑业?我们认为可能也就10年–15年左右的时间,这其中底层的逻辑就是城镇化。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在63.9%,对照发达国家75%–80%的城镇化率,按照每年1%左右的进程来看,留给我们的时间也就是10年–15年左右。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时代的进步发展也催促建筑行业与时俱进的步伐,今天我们对建筑行业改革升级的投入,将来行业蓬勃的发展肯定会回馈以最丰硕的成果。所以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动态,应对政策最新调整方向,时刻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对于建筑行业任何的企业而言都是有备无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