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人间净土之上打造中国建造?每个建造者都值得致敬
从1956年中国民航“北京号”第一次成功飞过这片人间净土,到1966年12月贡嘎国际机场建成正式开始运营,这段时期可以称为国际航空界极具意义的一段历程。大家都知道西藏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加之背靠珠穆朗玛峰这座世界第一高峰,在复杂地形的影响下产生了独特高原气候,在国际航空界一直被当做空中禁区。贡嘎国际机场的建成可以称为奇迹般的存在,而中国建造者们直至今日都在不停探索着怎样可以更好解决此地的交通物流、居住环境等问题。
贡嘎县处在由雅鲁藏布江河流沉积形成冲积平原上,是流域内最宽阔的地带。河谷宽阔而笔直,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风向,成为在人间净土修建机场的首要选择。城市经济发展使得人员流动愈加频繁,2017年贡嘎国际机场全新T3航站楼项目开始建设,到2021年8月正式通航,历时1000多个日夜。2021年底,民航西藏区局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600万人次。
现在的T3航站楼看起来宏伟又壮观,雪白连绵的外形宛如一朵坐落在雅鲁藏布江畔的天山雪莲,而T3航站楼诞生又真如天山雪莲一般艰难困苦。建造第一难就是高原反应,第一批落地贡嘎的开拓者们,一直高反,反复低烧,又正处于冬天,喉咙干涩,鼻子又没办法呼吸。想要高楼平地起,建造者们首先要战胜的是自己身体的本能反应。
第二难是物资短缺,由于西藏地区物资匮乏,T3航站楼的大宗建筑材料都需要从成都运送过来,翻越唐古拉山口到达贡嘎。这段陆运超2000公里,航运超1200公里的距离是航站楼建设过程中无法避免的过程,一旦遇到冬天大雪封路,半个月都到达不了。为了项目能够尽快完工,施工方甚至安排人员到成都的各大厂家督促建造,尽量保证在源头上供给不断。
第三难才是建造之难,贡嘎冬季漫天风雪,还不时有沙尘暴来袭,夏季多雨润,气候成为了项目建造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T3航站楼建设历经了三个冬施期,最低温度达-20℃,昼夜温差可达18-20℃。2018年还曾下过一场50年一遇的大雪,当时的项目施工主管回忆:“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厚的雪,白茫茫一片,踩下去咯吱咯吱响。”
航站楼的屋面采用桁架结构,仅仅只是屋面部分的施工就有3708个高空焊接节点。搭建防风棚,做到焊前预热,焊后保温,这都是为了保证极寒环境下的焊接质量而做的措施。在屋面下凹的位置由于阳光照射不到,雪水融化后可能会出现再次冻结的情况。因此,在屋面下凹处铺设了电伴热线缆,打造了一个可以根据温湿度、融雪量,并结合历史气象数据进行智能调节的天沟融雪系统。
前面说到,建造团队抵达贡嘎的第一难便是高原反应,现在这一困难也实现了零的突破。2020年12月,一座零海拔屋出现在了西藏那曲高原上,外形如一罐卧倒的啤酒罐。一支涵盖了结构、暖通、机电等不同专业的研究团队对建筑适应内外压差、高气密性开展了技术研究,成功实现在30分钟内将室内的环境指标调整至零海拔地区的指标。就地取材利用高原之上充足的太阳能,进行分布式光伏储能,实现不间断为建筑供电。
贡嘎国际机场建造的坎坷之路,正如它外观寓意的天山雪莲般傲霜斗雪、顽强生长,而背后的建造者们更是这座机场灵魂般的存在,顽强不息、艰苦奋斗使他们早已与这朵雪莲融为一体,大国工匠建造者们值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