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或将成为时代的眼泪?多地发布建筑行业清退令,禁止超龄农民工进行建筑施工!
大家平时还会注意到身边的农民工群体吗?小时候,农民工到处可见。当时正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期,大量农民进城打工,很多地方被打上了“拆”的字眼,建筑工人们操着不同口音挥汗如水。但现在不一样了,农民工似乎在大城市里越来越边缘了,像是消失了一样。
最近,上海、天津、深圳等地陆续发布建筑业清退令,禁止超龄的农民工在进行建筑施工,以及从事危险性、风险性高的特殊工作。这个禁止意味着这些大龄的一代农民工将要退出城市化建设的历史舞台,但农民工的数量实际上没有大幅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现在有2.856亿农民工,比30年前翻了一番,比20年前多了接近1亿。和以前一样,他们仍然主要分布在江浙沪、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到来,尤其是1984年实施城镇化后,大量农民开始往城市跑。1989年的春节,铁路输送人次高达八亿。二十世纪70年代,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象就已经非常严重,人多地少,让农民们纷纷外出,这让当时的用工市场成为买方主导,农民工被视为廉价劳动力。
九零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经济腾飞,房地产业兴起,多地开始出现用工荒,让用工市场转向卖方市场。当时农民工来到城市后做些什么工作?主要是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和建筑业,还有部分从事第三产业,比如批发、零售、运输服务以及其他服务业。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建筑业、制造业发展非常迅猛。这给农民工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建筑行业的农民工比例一度高达80%。
2020年的调查数据就显示,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51.5%一直稳步提升中,第二产业的农民工为48.1%,稳步下降。到了互联网时代,农民工仍然在发挥着巨大价值,只不过大众传统视角的农民工,比如建筑工人、工厂工人比重减少了。基建趋于完善,高楼林立,技术替代传统劳动力的大城市,让建筑工人的存在感越来越低,甚至淘汰掉了一批纯靠以体力为生的农民工。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1.4岁,而2008年时平均年龄只有34岁。从年龄结构看,其中超过50岁的数据已经高达26.4%,为7540万人。这点不难理解,一方面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另一方面,年轻的农民工算是千禧一代,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对靠体力枯燥的工作有天然的排斥,他们外出打工的经济动机下降,不想从事低端工作。
行业不断发展,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使得低端、技术性弱的工作一般都是以兼职或者临时工的名义招聘,流动性大,只有具有高级技能的工人才能拥有相对可观的收入和稳定的工作。另外,就业保障下降,工作不稳定,让农民工在城市的长期打工意愿降低,农民工就业市场仍然普遍存在不签劳动合同、不交五险一金的现象,导致他们没有养老的保障。
此前就有人大代表提出不使用农民工,这类词语形容他们,而是用城市新移民,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感到不被歧视。曾有学者表示,中国经济的发展前30年是靠农民工发展起来,后30年可能要靠培训农民工得以发展,而面对如此庞大群体的培训工作如何推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过我们或许可以从改善他们的处境开始,减少区别对待,提高他们的保障。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应在享受成果时被落下,我们不应该让农民工成为时代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