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洞察 | 碳排放权交易对建筑行业未来10年发展的影响与机遇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巴黎协定》提出,要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必须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即碳中和。这一目标的实现,各国“国家自主贡献”(“NDC”)是目前主要机制之一,而“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则是中国对这一全球目标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之下,对于建筑行业的碳排放的情况可以了解到,2018年中国建筑建造碳排放占全社会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2%,建筑运行占2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20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3060目标”,即中国二氧化碳的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2年3月11日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为2030年建筑碳达峰明确了发展路线。
2022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中,首次明确了建筑碳排放计算将作为建筑设计文件中的强制性要求。
建筑碳排放计算一经推出便上升为了国家发展的战略手段,从新建、扩建到改建建筑,甚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都应严格执行。中国建筑行业未来10年,必定会出现一场由碳排放引发的资金流动与再分配,碳作为资产的这一属性也势必会在建筑行业内加速凸显。
碳排放权交易对建筑业发展的影响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启动,初期阶段全国碳市场只有电力企业,未来还准备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七大高耗能行业纳入交易,这其中只有建材与建筑建造阶段的碳排放有部分关系。
就目前建筑业的特点而言,碳交易模式这一手段并不能完全适合建筑行业。首先是交易成本较高,交易主体具有数量较多且分散这一特点,部分单体建筑交易数量有限。例如,一些碳排放量较小的建筑,碳排放量的统计核算、第三方核定费用造成了碳交易的成本居高。
其次,要做到全国统一的碳核算、确权难度较大,基于建筑的类型、风格、属性、功能,甚至区域的气候特点等等问题,对于各类不同的建筑规定碳排放的基准值,确定碳排放权,有一定难度。
如何应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对建筑行业不完全适合的情况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对建筑行业不完全适合,但区域性的碳交易却是势在必行的。住建部早在2019年就已发布国家标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为区域性的碳交易打下重要基础。在试点省市的建筑碳交易方面已积累不少经验,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天津能效交易与深圳建筑碳排放权交易两种交易模式,实现了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从零到一的跨越。
碳排放权交易、强制性建筑碳排放计算等等一系列手段,都表明了我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这既是建筑行业的挑战,也是重大的发展机遇。通过碳排放规则的改变促使建筑企业在创新方面提速发展,从粗放化、低质量、少创新向精细化、高质量、多创新方向转变,通过需求减量、采用超高能效设备、能源替代等等方法,降低碳排放量。因此,企业需要做好向创新要效益,向精细化发展进军的准备。
另一方面,碳排放规则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价值的重估,也带来发展的机遇。前面说到碳排放的资产属性,由于企业发展需要,当碳排放配额不足时,就必须向市场上配额有盈余的企业购买。而通过创新发展完成企业变革,具有减碳能力的企业,则可以通过出售碳排放配额来增加收入。其中,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美国电动车及能源公司特斯拉,2020年其通过出售碳排放积分,获得15.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而共享行业摩拜单车在广东碳市场,也曾出售了用户一年骑行产生的碳减排量,净赚一百万。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之下,将建筑行业纳入碳交易是必由之路。各行业部门已在稳步推进低碳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为节能减排方式的市场化提供支持,积极推动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作为建筑企业的我们应当时刻关注国家发展战略及各部门的政策动向,了解规则、熟悉规则,提前谋划应对变革,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